吹膜机是将塑料粒子加热融化再吹成薄膜的设备,塑料吹膜机大都采用上吹法进行生产,在机头上方设有冷却风环,每个冷却风环内均设有环形风道,在环形风道内侧一般设有多个开口方向朝上的出风口,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塑料融体从机头流出并形成膜泡,膜泡被牵引不断向上运动,而位于膜泡外围的冷却风环则不断吹出向上的高速气流,高速气流对膜泡起到冷却和稳定等作用,同时冷却风环的高速气流还会拖带周围的空气形成负压效应,从而有助于膜泡的吹胀。
现有技术的吹塑装置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的cn202137947u实用新型专利,包括底座、冷风机和固定于底座的环形模头,所述环形模头的外壁设有外风环,所述外风环连通于所述冷风机,所述环形模头的内壁设有内风环,所述内风环连通于所述冷风机,所述内风环穿设有竖向的排风管,所述排风管连通有抽气机。内风环和外风环能够对膜泡一起进行内外冷却,排风管可将膜泡内的热风排走,形成热交换,从而使膜泡里的气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同时不断通过排风管将膜泡内的热风排走,以使得膜泡内部温度保持稳定,进而时膜泡冷却成型。
上述现存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膜泡在吹塑过程中,对膜泡的直径多数控制是通过操作人员人工观测,当膜泡的直径大于或者小于设定值时,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进行补气、放气操作来控制膜泡成型的大小,但是工作人员人工观测很容易存在误差,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补气或者放气时容易对膜泡的尺寸造成进一步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吹膜机的自动补气装置,实现了方便工作人员控制膜泡成型大小的功能。
一种吹膜机的自动补气装置,包括井字架、红外检测装置、控制箱、补气件和放气件,井字架罩设在膜泡的外侧,膜泡位于模头的上方,井字架的中心处与模头的中心处位于同一直线上,井字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纵架和两个相互平行的横架,红外检测装置包含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纵架的两端且位于同一直线上,发射端能够发出相互平行的远离光束和靠近光束,接收端能够接收远离光束和靠近光束,靠近光束位于远离光束与膜泡之间,接收端与控制箱连接,控制箱能够控制放气件对膜泡内的气体进行排气操作,控制箱能够控制补气件对膜泡内的气体进行补气操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膜泡由模头挤出,膜泡在逐渐膨胀过程中始终没有办法将靠近光束遮挡时,则说明膜泡的半径较小,此时接收端向控制箱发出信号,控制箱控制补气件,使得外界风源经过补气件进入到模头内,以使得膜泡继续膨胀,当膜泡膨胀至将将靠近光束遮挡而未将远离光束遮挡时,则说明膜泡的半径处于误差允许范围内的设定值,误差范围为靠近光束与远离光束之间的距离;当膜泡将远离光束遮挡时,则说明膜泡的半径较大,此时接收端向控制箱发出信号,控制箱控制放气件,使得膜泡内的气体排出,以使得膜泡收缩,直至膜泡的边沿将靠近光束遮挡而未将远离光束遮挡,因此实现了不需要工作人员人工观测和调节,即可将膜泡的半径控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提高了膜泡生产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补气件包括补气管、第一调节件和补气电机,放气件包括放气管、第二调节件和放气电机,补气管和放气管分别与风环连通,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对称设置,第一调节件连通设置在补气管上,第二调节件连通设置在放气管上,第一调节件包括l形管、调节筒、驱动杆和支撑座,l形管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输出管垂直于输入管且与输入管的侧壁连通,调节筒插接在输入管内,调节筒的轴线方向与输入管的轴线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调节筒靠近输出管的一侧开设有进气孔,调节筒远离输出管的端面为开口状,驱动杆包括插接杆和齿条,插接杆与调节筒靠近输出管的端面固定连接,插接杆穿过输入管的端面并且与输入管的端面插接配合,齿条与插接杆固定连接,支撑座包括顶板和底板,输入管和输出管均固定连接在顶板上,输入管垂直于顶板,插接杆穿过顶板,补气电机与控制箱连接,补气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调节件的底板上,在补气电机的输出端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有补气齿轮,补气齿轮与第一调节件的齿条相互啮合,放气电机与控制箱连接,放气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二调节件的底板上,在放气电机的输出端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放气齿轮,放气齿轮与第二调节件的齿条相互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补气时,将第一调节件的输入管与风源连通,将第一调节件的输出管与补气管固定连接,控制箱收到接收端的补气信号后控制补气电机的上的补气齿轮转动,补气齿轮带动第一调节件上的齿条移动,第一调节件内的调节筒沿输入管移动,即可使得第一调节件内的进气孔与输出管之间的重合面积改变,因此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补气管内的气体体积可调节,当膜泡的半径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值较大时,可增大第一调节件内的进气孔与输出管之间的重合面积,使得风源内的气体能快速进入到膜泡内,当膜泡的半径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值较小时,可减小第一调节件内的进气孔与输出管之间的重合面积,方便向膜泡内加入少量气体,因此实现了在对膜泡内的气体进行补气时可提升补气精度的功能;当需要放气时,将第二调节件的输入管与放气管连通,将第二调节件的输出管与外界大气连通,控制箱收到接收端的放气信号后控制放气电机的上的放气齿轮转动,放气齿轮带动第二调节件上的齿条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调节件内的调节筒沿输入管移动,即可使得第二调节件内的进气孔与输出管之间的重合面积改变,因此实现了在对膜泡内的气体进行排放时可提升排放精度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调节筒包括端面板,端面板与调节筒开口状的一侧相对,插接杆与端面板固定连接,在插接杆上固定设置有插接块,插接块固定连接在插接杆和齿条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筒在补气电机或者是放气电机的带动下移动,当端面板刚好移动至与输出管交错设置时,插接块与顶板抵接,此时调节筒无法继续沿输入管移动,插接块对调节筒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当需要将第一调节件或者第二调节件打开时,端面板向靠近输出管的方向挪动即可使第一调节件或者第二调节件内的气体流通,即实现了需要使气体流通时,第一调节件或者第二调节件能快速打开的功能,提供了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的调节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输入管靠近输出管的端面上开设有插接孔,插接杆与插接孔插接配合,在端面板靠近插接杆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气孔与输出管的重合面积最大时,端面板与输入管靠近输出管的端面抵接,此时橡胶垫被挤压,由于橡胶垫具有弹性,因此橡胶垫能够将插接孔和插接杆之间的缝隙进一步密封,因此增强了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插接孔远离端面板的一侧连通设置有连接筒,连接筒的轴线与输入管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在顶板板上开设有连通孔,连接筒穿过连通孔,在插接块的外周壁与顶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波纹管,波纹管的轴线方向与插接杆位于同一直线上,波纹管具有可伸缩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纹管固定粘设在插接块与顶板之间,当气体从插接杆与连接筒之间的缝隙穿出时,波纹管对气体起到承接作用,使得第一调节件或者第二调节件内的气体不易溢出,同时由于波纹管具有可伸缩性,因此波纹管能够随插接杆的移动而伸缩,当波纹管收缩时波纹管内的气体被压入到输入管和输出管的连通处,因此使得波纹管不易因容纳气体较多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支撑座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固定连接在顶板靠近底板的一侧,支撑杆平行于齿条,插接块靠近齿条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垂直于支撑杆且与支撑杆抵接,在支撑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杆移动时,滑动杆随插接块移动,通过滑动杆相对于支撑杆的移动,即滑动杆在刻度线上位置的变化,即可测得调节筒的移动距离,进而方便工作人员控制进气孔与输出管之间的重合面积,即便于第一调节件或者第二调节件内的控制气体流通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底板上开设有底孔,齿条与底孔滑动配合,底孔对齿条相对于底板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孔对齿条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调节筒只能沿平行于输入管的轴线方向挪动,因此使得调节筒不易相对于输入管发生转动,使得进气孔与输出管之间的重合面积仅受调节筒移动距离的影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滑层能够减小调节筒与输入管之间摩擦力,减小调节筒相对于输入管移动时对调节筒和输入管的磨损,同时使得调节筒沿输入管的移动更加顺畅。
3、通过采用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的结构,实现了提高补气和放气精度的功能。
图中,1、井字架;11、纵架;12、横架;2、红外检测装置;21、发射端;22、接收端;211、远离光束;212、靠近光束;3、控制箱;4、补气件;41、补气管;42、第一调节件;43、补气电机;431、补气齿轮;421、l形管;4211、输入管;4212、输出管;42121、插接孔;42122、连接筒;422、调节筒;4221、进气孔;4222、端面板;423、驱动杆;4231、插接杆;4232、齿条;4233、插接块;42331、滑动杆;424、支撑座;4241、顶板;42411、连通孔;4242、底板;42421、底孔;4243、支撑杆;42431、刻度线、放气电机;531、放气齿轮;6、模头;7、风环;8、鼓风机;9、风机;10、膜泡。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吹膜机的自动补气装置,吹膜机包括模头6、风环7和鼓风机8,风环7固定设置在模头6处,鼓风机8通过管道与风环7连通,挤出机向模头6内输入熔融状态的吹塑原料;补气装置包含井字架1、红外检测装置2、控制箱3、补气件4和放气件5,井字架1罩设在膜泡10的外侧,膜泡10位于模头6的上方,井字架1的中心处与模头6的中心处位于同一直线的半径做测量,红外检测装置2与控制箱3相连,补气件4和放气件5分别于风环7连通,控制箱3能够控制放气件5对膜泡10内的气体进行排气操作,控制箱3能够控制补气件4对膜泡10内的气体进行补气,通过补气件4和放气件5来实现对膜泡10成型大小的控制,使得膜泡10的半径与所需的设定值相同。
如图2所示,井字架1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纵架11和两个相互平行的横架12,红外检测装置2包括发射端21和接收端22,发射端21和接收端22分别固定设置在其中一个纵架11的两端且位于同一直线能够发出相互平行的远离光束211和靠近光束212,接收端22能够接收远离光束211和靠近光束212,靠近光束212位于远离光束211与膜泡10之间,接收端22与控制箱3连接。膜泡10由模头6挤出并且在风环7的风力下吹塑冷却成型,当膜泡10在逐渐膨胀过程中始终没有办法将靠近光束212遮挡时,则说明膜泡10的半径较小,此时接收端22向控制箱3发出信号,控制箱3控制补气件4向膜泡10内补气,以使得膜泡10继续膨胀,当膜泡10膨胀至将将靠近光束212遮挡而未将远离光束211遮挡时,则说明膜泡10的半径处于误差允许范围内的设定值,误差范围为靠近光束212与远离光束211之间的距离;当膜泡10将远离光束211遮挡时,则说明膜泡10的半径较大,此时接收端22向控制箱3发出信号,控制箱3控制放气件5对将膜泡10内的部分气体排出,以使得膜泡10收缩,直至膜泡10的边沿将靠近光束212遮挡而未将远离光束211遮挡,因此实现了不需要工作人员人工观测和调节,即可将膜泡10的半径控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提高了膜泡10生产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如图1所示,补气件4包括补气管41、第一调节件42和补气电机43(可参照图4),放气件5包括放气管51、第二调节件52和放气电机53,第一调节件42和第二调节件52对称设置,第一调节件42和第二调节件52的内部结构相同,放气管51和补气管41分别与风环7连通。
本实施例以第一调节件42为例来说明第一调节件42和第二调节件52的内部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调节件42包括l形管421、调节筒422、驱动杆423和支撑座424,l形管421包括输入管4211和输出管4212,输出管4212垂直于输入管4211且与输入管4211的侧壁连通,调节筒422插接在输入管4211内,调节筒422靠近输出管4212的一侧开设有进气孔422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输入管4211和调节筒422均为圆柱状,调节筒422远离输出管4212的端面为开口状,调节筒422包括端面板4222,端面板4222与调节筒422开口状的一端相对;驱动杆423包括插接杆4231和齿条4232,插接杆4231与端面板4222固定连接,在输入管4211靠近端面板4222的端面上开设有插接孔42121,插接杆4231与插接孔42121插接配合,齿条4232与插接杆4231固定连接;支撑座424包括顶板4241、底板4242和支撑杆4243,支撑杆4243固定连接在顶板4241靠近底板4242的一侧,支撑杆4243设置若干个,支撑杆4243平行于齿条4232,支撑杆4243竖直放置在地面上,输入管4211和输出管4212均固定连接在顶板4241上,输入管4211垂直于顶板4241,插接杆4231穿过顶板4241。
如图4所示,补气电机43与控制箱3连接,在补气电机43的输出端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有补气齿轮431,补气齿轮431与齿条4232相互啮合,放气电机53与控制箱3连接,在放气电机53的输出端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放气齿轮531,放气齿轮531与第二调节件52的齿条4232相互啮合。第一调节件42的输入管4211与风源连通,风源可采用风机9,将第一调节件42的输出管4212与补气管41固定连接,第二调节件52的输入管4211与放气管51连通,第二调节件52的输出管4212与外界大气连通。
当需要放气时,控制箱3收到接收端22的放气信号后控制放气电机53的上的放气齿轮531转动,放气齿轮531带动第二调节件52上的齿条4232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调节件52内的调节筒422沿输入管4211移动,即可使得第二调节件52内的进气孔4221与输入管4211之间的重合面积改变,因此使得单位时间内放气管51排出的气体量可调节,当膜泡10膨胀过大时,可增大第二调节件52内的进气孔4221与输出管4212之间的重合面积,使得膜泡10内的气体可快速排出,当膜泡10膨胀后的半径相比于设定值差值较小时,可减小第二调节件52内的进气孔4221与输出管4212之间的重合面积,方便将膜泡10内的气体少量排出,因此实现了在对膜泡10内的气体进行排放时可提升排放精度的功能。
当需要补气时,控制箱3收到接收端22的补气信号后控制补气电机43的上的补气齿轮431转动,补气齿轮431带动第一调节件42上的齿条4232移动,第一调节件42内的调节筒422沿输入管4211移动,即可使得第一调节件42内的进气孔4221与输出管4212之间的重合面积改变,因此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补气管41内的气体体积可调节,当膜泡10的半径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值较大时,可增大第一调节件42内的进气孔4221与输出管4212之间的重合面积,使得风机9内的气体能快速进入到膜泡10内,当膜泡10的半径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值较小时,可减小第一调节件42内的进气孔4221与输出管4212之间的重合面积,方便向膜泡10内加入少量气体,因此实现了在对膜泡10内的气体进行补气时可提升补气精度的功能。
当调节筒422移动至与输出管4212交错时,进气孔4221与输入管4211之间的重合面积为零,即第一调节件42关闭,当需要使得第一调节件42的气体流通时,为了使得调节筒422不易远离输出管4212,提高第一调节件42的调节效率,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插接杆4231和齿条4232之间固定连接有插接块4233,插接块4233与顶板4241之间的距离与输出管4212的直径相同。调节筒422在补气电机43的带动下移动,当端面板4222刚好移动至与输出管4212交错设置时,插接块4233与顶板4241抵接,此时调节筒422无法继续沿输入管4211移动,插接块4233对调节筒422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当需要将第一调节件42打开时,端面板4222向靠近输出管4212的方向挪动即可使第一调节件42内的气体流通,即实现了需要使气体流通时,第一调节件42或者第二调节件52能快速打开的功能,提供了第一调节件42和第二调节件52的调节效率。
为了减小调节筒422相对于输入管4211的内侧壁滑动时的阻力,本实用新型在调节筒42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光滑层,光滑层可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聚四氟乙烯材质摩擦系数小,因此能够减小调节筒422与输入管4211之间摩擦力,减小调节筒422相对于输入管4211移动时对调节筒422和输入管4211的磨损,同时使得调节筒422沿输入管4211的移动更加顺畅。
当端面板4222移动至与输入管4211的端面抵接时,第一调节件42的气体流通量为最大值,为增强第一调节件42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在端面板4222靠近插接杆4231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橡胶垫。当端面板4222与输入管4211靠近输出管4212的端面抵接,此时橡胶垫被挤压,由于橡胶垫具有弹性,因此橡胶垫能够将插接孔42121和插接杆4231之间的缝隙进一步密封,因此增强了第一调节件42和第二调节件52的密封性。
为了逐渐增强第一调节件42的密封性,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插接孔42121远离端面板4222的一侧连通设置有连接筒42122,连接筒42122的轴线,连通管筒42122与连通孔424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在插接块4233的外周壁与顶板4241之间固定连接有波纹管425,波纹管425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03953801b的发明专利。
波纹管425固定粘设在插接块4233与顶板4241之间,当气体从插接杆4231与连接筒42122之间的缝隙穿出时,波纹管425对气体起到承接作用,使得第一调节件42或者第二调节件52内的气体不易溢出,同时由于波纹管425具有可伸缩性,因此波纹管425能够随插接块4233的移动而伸缩,当波纹管425收缩时波纹管425内的气体被压入到输入管4211和输出管4212的连通处,因此使得波纹管425不易因容纳气体较多而损坏。
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调节阀门内气体的流通量,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插接块4233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杆42331,滑动杆42331垂直于支撑杆4243且与支撑杆4243抵接,在支撑杆4243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刻度线相对于支撑杆4243的移动,即滑动杆42331在刻度线上位置的变化,即可测得调节筒422的移动距离,进而方便工作人员控制进气孔4221与输出管4212之间的重合面积,即便于第一调节件42或者第二调节件52内的控制气体流通量。
为了使得调节筒422在移动过程中不易相对于输入管4211发生转动,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底板4242上开设有底孔42421,齿条4232与底孔42421滑动配合,底孔42421对齿条4232相对于底板4242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底孔42421对齿条4232的限位作用,使得调节筒422只能沿平行于输入管4211的轴线方向挪动,因此使得调节筒422不易相对于输入管4211发生转动,使得进气孔4221与输入管4211之间的重合面积仅受调节筒422移动距离的影响。
当膜泡10在逐渐膨胀过程中始终没有办法将靠近光束212遮挡时,控制箱3收到接收端22的补气信号后控制补气电机43的上的补气齿轮431转动,补气齿轮431带动第一调节件42上的齿条4232移动,使得风机9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调节件42内的进气孔4221进入到第一调节件42的输出管4212内,而后气体进入到补气管41内,补气管41将气体输送到风环7内,使得膜泡10继续膨胀,直至膜泡10膨胀至将将靠近光束212遮挡而未将远离光束211遮挡;当膜泡10将远离光束211遮挡时,此时接收端22向控制箱3发出信号,控制箱3收到接收端22的放气信号后控制放气电机53的上的放气齿轮531转动,放气齿轮531带动第二调节件52上的齿条4232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调节件52内的调节筒422沿输入管4211移动,使得补气管4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调节件52上的进气孔4221进入到第二调节件52的输出管4212内,而后气体排出到大气中,直至膜泡10的边沿将靠近光束212遮挡而未将远离光束211遮挡,因此实现了不需要工作人员人工观测和调节,即可将膜泡10的半径控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提高了膜泡10生产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能够准确的通过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